<font id="vbjtn"><p id="vbjtn"></p></font>

<p id="vbjtn"></p>
<video id="vbjtn"><outpu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output></video>

<video id="vbjtn"><p id="vbjtn"><delect id="vbjtn"></delect></p></video>

<p id="vbjtn"></p>

<p id="vbjtn"><output id="vbjtn"><delect id="vbjtn"></delect></output></p>

<p id="vbjtn"></p><noframes id="vbjtn"><output id="vbjtn"><output id="vbjtn"></output></output><video id="vbjtn"></video>

<p id="vbjtn"></p>

<p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p><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
<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

<p id="vbjtn"><p id="vbjtn"></p></p>

<video id="vbjtn"><outpu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output></video><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

詩壇訊息
名家訪談 II 讓中華詩詞走進大時代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范詩銀訪談

發布時間: 來源: 閱讀:
分享到:


記者:范會長,您好,近些年,您一直在做中華詩詞學會的工作,可以說非常了解中華詩詞的發展現狀。針對目前的詩詞創作,應如何把握古典詩歌與現代文明二者之間的關系,請您不吝賜教,談談看法。

范會長:這也是當前經常有人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攤開來看也沒有那么尖銳。所謂的古典詩詞就是我們講的傳統詩詞。傳統詩詞的發展歷史很長,有3000 多年之久。之所以流傳了 3000 多年,就是因為它有蓬勃的生命力,也說明它經歷并適應若干年代的新的變化、新的情況??鬃觿h削《詩經》的時候是春秋末期,到了秦漢,實踐證明春秋戰國的詩歌依然能適應秦漢,出現了漢樂府。漢樂府的產生就是傳統詩歌與漢這個時代相融合的產物。漢樂府與《詩經》又有什么不同呢?當然形式上有所區別,但是在表達的情感上和對時事的反映上又是一脈相承的。漢樂府能否繼續向前發展呢?當然能了。發展至唐,唐詩達到了中國詩歌的頂峰。對于唐朝而言,漢樂府是傳統的,也是古典的。詩歌從最初發端,由春秋到唐朝走過1000 多年,被唐朝吸收、改造、發展,形成格律詩,當然這其中不乏沈約的貢獻。又經過好幾百年,直至清朝。今天,對于我們而言,唐詩是古典的,我們現在的詩詞就是新的。所以,新與古典是一種自然演變的過程,也是不可截然分開的。人們所說的新,不外乎就是當下之時和當下之事。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彼^古典與當下,在時間上是一個點,向前推 1000 多年的唐代對我們而言是古典,而對于春秋來說就是新的;再向前推 1000 年,春秋又是新的,這都是相對的。人們常問,古典詩歌還能表達現代這個社會嗎?我認為是完全可以表達的。詩歌在兩條線上都有發展進程,一是朝代的更替,一是文化的變化。朝代的更替是很自然的現象,在這更替過程中,作為由物質變化而產生的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被人們記憶的恰恰是被人們所接受的,不被人們所記憶的恰恰是被時代所淘汰的,而傳承下來的就是相適應的。比如《楚辭》中“香草美人”的句子,屈原時代所看到的“香草”,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已經大不相同了?!冻o》中出現最多的是“蘭芝”,但是現在出現最多的是牡丹、月季。香草由蘭芝變成了牡丹、月季,可是在人們尤其在文人的心目中都是一樣的,是一種意象表達。帝王變了,秦始皇變成了康熙,到我們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另一條線上的變化,是歷史的發展,是政治的線條。文化與政治總是交織在一起的,同時又是又有所分離的。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什么時代產生什么樣的文化。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與秦始皇時代的文化肯定是不一樣的。那個時代高漸離擊的“筑”,其實就是十三弦的琴?,F在這個樂器已經消失了,但我們有古琴、五弦、七弦、馬頭琴,可這些樂器所承載的音樂是一樣的。所以古典詩詞與現代社會,我個人認為不存在不適應的問題。但有這樣幾個情況值得注意,有助于我們開拓視野和思維廣度。所謂的時,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比如漢,對于春秋而言是新的,而對于我們又是舊的,這個過程不能以新舊而論。同樣的道理,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對于我們現在而言是舊的。但這些樣式之間,后一樣式相對于前一樣式而言,其實仍是新的。如李白寫的詩與我們現在所寫的詩相比,甚至比一些現代詩人寫得還要新,“朝辭白帝彩云間”“桃花潭水深千尺”,我們現在仍然很難寫出這么好、這么新、這么自然的句子。文化的演變其實比朝代的更替要慢。所謂的慢,就是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言,過去存在的和現在表現出來的,幾乎很多東西是一樣的。歷史反而變得多,所謂變得多,甚至是周而復始的。作為文學樣式的詩歌,也同樣具有這一規律特點。我們現在的詩詞,比如我寫的詩詞,我本人喜歡李白,思維和語言表達上就具有李白詩句浪漫的特點,這就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傳遞。就此,古典詩詞對于當下而言沒有什么不適應的。中華詩詞學會提倡創新,但不提倡為創新而創新。如果拋棄繼承片面強調創新,反而是對傳統的傷害。詩詞發展中曾經歷過不大樂觀的時期,比如全盤接受西方的詩歌理論,從西方文化尋求自由的根源,甚至與中華傳統文化相悖離,對中國詩歌的沖擊很厲害。西方的詩歌與中國的詩歌有許多不同,不能以西方詩歌代替我們中華民族詩歌。詩歌的創新也不能搞浪漫主義“擴大化”,甚至描寫一些荒誕的聯想和意象。這方面是有教訓的,比如 1958 年的一些民歌。至于小靳莊詩歌,則是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我們應注重并遵循詩歌本質的東西,比如孔夫子倡導的溫柔敦厚,詩歌的表現手法賦比興,詩歌的傳統風雅頌。我所強調的是把詩歌放在其本身具有的功能、本身具有的本質特點來考察。古人說,筆墨當隨時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表達。詩歌作為育人化人的文學樣式,關鍵是要怎樣寫,怎樣表達,是否按藝術的方式創作表達、用藝術的修養去讀、用藝術的修養去理解,從這一點說,詩歌是與時代適應的。

記者:范會長,目前我們的詩詞創作、詩詞發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范會長: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詩詞走進了一個大時代。與這個大時代相適應,我們應該有一個大詩詞的觀念。同時,我們還應該有一個大詩人的觀念。新中國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新時代強有力的標志,就是我們集中民心為共同的目標團結奮進,我們的國力已經積累到影響世界的程度,我們的國際影響力舉足輕重,這是我們所說的大時代。那么大詩詞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里,詩歌百花齊放,多種形式并存。從詩歌歷史來看,詩詞歌賦聯這幾種形式我們都有,我們中華詩詞學會有眾多會員,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楹聯協會會員也不少?!吨腥A詩詞》《詩刊》《中華辭賦》辦得都不錯。這些就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大詩詞。我們現在的詩詞發展,我個人認為,在中國詩歌歷史上大概相當于唐初宋初的狀態。與古人不同,當下的詩詞,具有現代語法特點,又并不是純粹的現代語法,是傳統形式和當下情感、當下語言、當下語句的表述方式相結合的一種狀態,現在的詩詞創作基本符合這些特點。從當前的創作和詩詞地位而言,當前喜歡傳統詩歌的人大概有 400 萬,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很可觀。另外,從創作活動規模、詩詞人員隊伍、產生的詩詞量來說,都很龐大,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的。全國的刊物,據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 2017 年發展報告》統計,全國的詩詞刊物登記的就有 670 多種,加上未登記的詩詞刊物,共有 1000 多種。詩詞是當前讀者最多、創作者最多的一種文學樣式。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詩詞是屬于大眾的。所以說,這是一個大時代。大時代一定會出大詩人,現在好的詩詞創作者大有人在。

記者:范會長,用當下的語匯描繪當下的文化生活,反映時代風尚,又不失詩詞的古典意蘊,是您的詩詞特點,這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那么在創作中應如何把握?

范會長: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方面是要多讀書,多看看古詩詞,多學習古人,以掌握古人用過的、現在還“活”著的語言、意象、思維方法等等。以詞的創作為例,清人周濟提出要讀王沂孫,其詞饜心切理,詩在心里是有溝壑的,學他的結構;要讀辛棄疾,學習其胸懷,抗高調,轉委婉,成悲涼;要讀吳文英,學他的“七寶樓臺”;要讀周邦彥,學他對詞的勾勒,一首詞即一個故事;要讀王國維,他的《人間詞》和《人間詞話》可作為北京詞派意境說的基礎。詞的優劣相當重要的評判標準在意境,這也是對王國維意境說最好的論證。另一方面是深入生活、關注現實、融入大眾。只有你所創作的詩詞符合當下,也就是運用了當下語言、當下結構、當下情懷,組成了當下意境,接近了大眾,反映了社會,才能與當下融合。而這些的實現,都離不開當下的語言。語言方面的問題解決了,也就有了詩家語、詞家話,詩詞的古典蘊藉也就有了載體。

編者的話:范會長吟詩,愛詩,寫詩,自創了吟誦調,為詩詞奉獻出全部的感情,投入了全部精力。中華詩詞事業的繁榮,有范會長這樣的人一路向前,行之不輟,定會開拓出新時代詩詞創作之路。夏夜歸來,仰望天上的繁星,詩音悠長。相信范會長的真知灼見會使和我一樣的詩詞愛好者獲益匪淺。

 

附范詩銀先生詞三首

金縷曲·遵義

相對從何說。案依然、椅痕沉冷,窗花明滅。湘贛秋晴皆無影,惟有倦容如鐵。是誰個、錚言激烈。依舊韶煙生辣手,漫道來、已把群心奪。傾北斗,一天闊。

婁山關上殘陽血。雁無蹤、長風千里,翠峰千疊。望盡紅旗翻云綠,更有歌聲不絕。幾回夢、 此情難歇。憾未隨鐙燕然勒,剩壁塵,來寫盈腔熱。彈碎雨,向霜月。

 

春從天上來·丙申冬月

第二屆帥園論壇西山賦月

冷石寒崖,逗幾片涼云,斜綰松釵。誰約風起,吹鐸霜階。次第那景重來。醉駝鈴搖碎,凍陽外、有雪皚皚。薄曦邊、恰長帆正舉,短霓新裁。  

閑思海南國北,嘆苦膽懸晴,銹劍銜哀。夢寄詩唐,情依簫漢,可揖夏鼎安哉。剩丹心孤照,凝望里、一鏡天開。向高臺、倚半輪冰玉,題就癡懷。

 

沁園春·登清澗

毛主席《沁園春·雪》賦地有感

有夢何年,追夢何年,圓夢何年。問青云知否,晴藍生水;重巒知否,層翠生煙。風月無邊,風光無限,別樣澄嵐依樣山。行行讀、醉不憂大地,多幸長天。

曾將征袖輕彈。趁鳴鏑、龍沙卷大關。慕黃洋界上,英雄事業;婁山關外,老子延安。清澗泉邊,姚家溝頂,飄雪凝思千古篇。新題罷、捧詞心劍膽,血熱聲寒。

(責任編輯 皓雪)

 

在線人數:218今日訪客數: 4428今日頁面瀏覽量: 30966總頁面瀏覽量: 17469981

辦公室:66110906組織聯絡部1:66110720組織聯絡部2:66519540理論評論部:64029139詩教培訓部:66156739網絡信息部:66079545賬務室:66081124

學會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八條52號三樓中華詩詞學會 郵編:100007 京ICP備19044437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4337號

《中華詩詞》雜志社:辦公室、發行部:64068289編輯部:64068468

雜志社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八條52號二樓《中華詩詞》雜志社;郵編:100007投稿電子郵箱:zhscbjb@163.com

技術支持: 江蘇書妙翰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詩詞云

开心激情站

<font id="vbjtn"><p id="vbjtn"></p></font>

<p id="vbjtn"></p>
<video id="vbjtn"><outpu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output></video>

<video id="vbjtn"><p id="vbjtn"><delect id="vbjtn"></delect></p></video>

<p id="vbjtn"></p>

<p id="vbjtn"><output id="vbjtn"><delect id="vbjtn"></delect></output></p>

<p id="vbjtn"></p><noframes id="vbjtn"><output id="vbjtn"><output id="vbjtn"></output></output><video id="vbjtn"></video>

<p id="vbjtn"></p>

<p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p><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
<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

<p id="vbjtn"><p id="vbjtn"></p></p>

<video id="vbjtn"><outpu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output></video><video id="vbjtn"><delect id="vbjtn"><font id="vbjtn"></font></delect></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