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之鄉的“散曲之家”
山西省原平市是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全國第一家“中華散曲之鄉”稱號的縣級市。這里有這么一群農民,拿起農具是田間地頭的一把好手。拿起紙筆,他們又能寫出一首首散發著泥土清香的散曲作品?!胺蚱尥瑢懺姟?,“姐妹齊登臺”、“母女共吟詠”、“姑嫂論高低”、“父子打擂臺”,已成為這里一種新的時尚。原平農民散曲社社長邢晨有句名言:“農民寫,寫農民”,這些農民扎根于農田地頭,“田間采風、作品交流、詩曲比賽”已成為農閑之余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農民散曲立足田野,緊貼時代,贊美新生活,成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支主力軍。他們就是“原平農民散曲社”的農民散曲家,草根詩人。
2021年7月8日,中華詩詞學會散曲工作委員會授予原平市王有仁家庭和張玉武夫妻“中華散曲之家”光榮稱號,首先讓我們聽聽 王有仁家庭的故事。
原平出了個散曲之家,家主王有仁,已經七十一歲了,是原平市大牛店村一名鄉村醫生,請聽他的講述:
我家祖輩農耕為本,但祖訓尤為重視讀書習字。我的曾外祖父,有句格言“寧要一個字,不討一個饃?!蔽覡敔斀K身務農,卻能寫會畫,還愛寫寫打油詩。我的父親,是個醫生,也算是個知識分子,有時也會寫幾首小詩。因為家風的熏陶,祖訓的傳承,我們家的人都喜愛識文斷字。我繼承父業,種地行醫兩不誤,并且喜愛唐詩宋詞,時不時學著寫幾句,逐漸在十里八鄉有了點小小的名氣。正是這點小名氣,引起了原平農民散曲社社長邢晨和大牛店分社社長賈清賢老師的注意。2016年的一天,賈老師找到了我,轉達邢晨社長的邀請,讓我加入了原平農民散曲社。自從加入了農民散曲社,我才由一個流浪兒變成了寵兒,有了組織,有了底氣。在邢晨、王云飛,邸梅蘭社長及詩友們的幫助下,開始學寫散曲。 散曲接地氣,有靈氣,貼近老百姓,所以容易被普通群眾接受。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家人及親戚,逐漸對散曲產生了興趣,一大家子共同邁上了學習散曲的道路,被我們社長稱之為“原平散曲之家”。
我初中畢業以后,和同學相隔天南地北,近五十年沒有聯系。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手機,我加入了同學群,聽著老同學們那陌生而又熟悉的話音,看著屏幕里歷經滄桑的面孔,回想著同學們當年那靚麗青春的音容,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于是我寫了一首
【正宮?塞鴻秋】學友情
機兒鈴響聲聲鬧,屏兒微信條條妙。話兒親切當年調,影兒不見兒時貌。聆聽問候音,一陣心兒跳,舊情未了新到。
這首散曲發到同學群后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老同學感情又近了一步。
我們原平人一提起好吃的飯來,總愛說,“白面撅疙瘩,豬肉忽塌塌?!备鶕@句俗話,我寫了一首
【仙呂?醉中天】撅疙瘩
鋤地溝南洼,汗水淌雙頰。身乏收工回到家,白面疙瘩下。豬肉紅燒軟塌塌,茄子油炸,老婆真個親煞。
這首散曲套用俗語描寫了一位農民勞作后回家美美吃了一頓,體現了生活的美好。一句“親煞”也詼諧地表達了夫妻深愛,家庭美滿。
我的女兒王慧青,是個小學教師。她平時工作忙,上有老,下有小,忙了工作忙家務,但也總要擠點時間學寫散曲。她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了一首
【仙呂?憶王孫】年終盤點
手牽小女擔兒扛,照顧爹娘責任強,工作積極不誤崗。小孩王,擠點時間平仄享。
我的兒子王慧,也是個鄉村醫生,去年“新冠肺炎”流行,義不容辭逆行而上,參加了村里全程抗疫工作。當時雖已是初春時節,但依然天氣寒冷,不時風雪交加,這都不算個啥,人們最擔心的是萬一遇到感染者,那可就不好說了。但參加抗疫工作的幾位鄉村醫生及村干部,毫不畏懼,迎難而上,勝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艱巨任務。他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了一首【黃鐘?人月圓】我是鄉村醫生
白衣戰士渾身勁,無畏向前沖。崗前嚴守,體溫監測,戶入門登。(幺篇)
逆行兩月,寒霜雨雪,堅守清零。褪皮脫肉,無私奉獻,抗疫先鋒。
我的妻子朱潤先,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村婦女,還是個文盲,開始對我寫散曲不理解,嫌我耽誤了家里地里的營生,在我的影響下,慢慢地她也愛上了散曲。我家院子里,種了一些蔬菜,她在伺弄這些蔬菜時,時不時會順口胡謅幾句順口溜,我根據她的意思,整理成一首
【正宮?雙鴛鴦】種黃瓜(新韻)
種黃瓜,綻黃花,朵朵昂頭吹喇叭。步步高升爬滿架,送來歡樂笑哈哈。
其實,這也不能算是她的作品,但是卻包含了她的心思,也拉近了她和散曲的距離。
我妹妹王連弟,喜歡散曲到了癡迷的境地。孩子們在外打工,就她一人留守家中,半夜睡不著便爬起來寫寫畫畫,經常做著飯忘乎所以,把鍋都燒壞了好幾個。一次,她吃油炸糕,本來是要蘸著糖吃的,卻稀里糊涂蘸上了咸鹽。她根據自己這件事,寫了一首
【正宮?塞鴻秋】癡迷
古稀老婦真奇怪,一沓稿紙隨身帶。田園鋤草將苗拽,夢中囈語揪鋪蓋。吃糕蘸蜜糖,手探咸鹽袋,癡迷散曲心中愛。
我的外甥女(王連弟女兒),段梅青,家住太原。去年國慶節時,觀看了五一廣場的升國旗,心有感觸,寫了一首【仙呂?四季花】十?一觀升國旗
街頭不夜放華燈,早起步匆匆。黎明列隊迎國慶,廣場看旗升。樂聲中,五星映照滿天紅。
十分貼切的描寫了國慶節升國旗時激動人心的場景。
我的大外甥段梅平(王連弟大兒子),學得一手好廚藝,常年在外打工,工作雖然忙,但不誤散曲寫作。年紀輕輕散曲寫的很棒,請看他的 【仙呂?憶王孫】大廚
耍刀弄杖舞千鈞,翻腕顛勺領素葷,苦辣酸甜都在心。汗淋淋,八卦爐中描繡錦。
真是勞者歌其事,很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廚師的工作情景。
我的二外甥段貴雨(王連弟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搬磚挑灰,十分辛苦,夜里經常夢到自己回到母親的身旁,看他寫的【仙呂?憶王孫】打工娃
清明四月雪紛飛,徹夜寒霜風勁吹,在外打工家不回。想娘陪,千里思鄉乘歸。
把在外打工的艱辛和思鄉之情表現的淋漓至盡。
我的姐姐王拉弟,是個文學愛好者,已出版了幾本書籍。她對散曲不太熟悉,在我的幫助下,也開始學著寫散曲。她已是七十六歲高齡,但她還是個孩子,因為我們的母親健在,是位九十四歲的老壽星。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兄弟姐妹拉扯大,懷著對老母親深厚的愛意,她寫了一首【正宮?塞鴻秋】獻給我的母親(新韻)
幼時家貧多遭罪,成家立業心無愧。命中注定清平輩,人生奮斗艱辛累。何須感嘆天,不用長流淚,晚年過好平安歲。
這樣,我們一家子就有九個人加入了原平農民散曲社,走上了創作散曲的道路。
另外,通過我們一家子的影響,我的嫂子賈培蘭,侄媳婦茹貴嬋、馬美華,外甥媳婦劉平艷,我妹妹的小姑子段鳳林等親戚也都加入了散曲創作中來。
編審:鄭福太 丁麗君 李玉蓮
2021.10